水资源监控管理
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在国控水资源建设的要求及基础上,引入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水资源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整合多源数据,扩展已有数据库资源,完善信息管理平台软硬件运行环境;建设水资源监控运维管理系统,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满足水资源定量管理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信息化支撑需要;实现对监测站点的有效管理,第一时间掌握运行情况,发现一次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处理;继续强化信息服务能力,深化水资源业务管理能力,完善水资源调度和应急管理系统,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补充建设水资源管理移动应用系统,方便用户随时掌握水资源状况,提高应急事件处置的及时性;进一步完善三级信息平台,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
水资源信息门户,为社会公众和水资源业务管理单位提供各类信息的综合,即将系统内所有办公业务和信息服务集中展示,通过单点登录,实现所有应用的入口统一,并根据用户权限提供个性化的业务界面和结构清晰、内容可定制的信息服务。
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在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及灌区、用水户和水源地的基础监测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展现,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管理的要求,针对水资源的管理需求,直观地反映水资源形势及开发利用状况。主要包括红线考核、监测信息、汇总报表、基础信息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同时加强水资源监测信息的质量控制、实现水资源监测信息的分级展示,提供专题分析和汇总统计。
实现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支撑保障五大类业务处理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
水量信息收集系统和调配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典型河流的调度方案调配展示。水量信息收集服务系统通过大数据中心等实现对水量调度、闸站监督、工程安全、水情、水质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
水资源应急管理服务于突发灾害事件时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充分综合利用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的应急机制、数据存储的备份机制和监控中心的安全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快速搭建应急管理业务应用,提出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和处置措施。提高应急会商效率,全面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和供水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以及数据挖掘,多层次数据的展示分析,从而提升水资源监控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实现对监测站及其采集的信息进行管理、查询和统计分析等。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站信息接收处理、监测站管理、远程监测、日志管理、统计分析、数据汇集。监测站信息接受处理完成监测站点流量、水位、水质等信息的接收、处理、检查和入库等功能。
在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运行监视,红线预警,水量监测,水质监测,基础信息,消息通知,通讯录和设置等的部分功能??槭迪忠贫τ?。
地下水监测管理
依托基础数据、监测数据、统计数据、成果数据、空间数据等,通过算法、模型分析地下水概况、供需平衡及地下水位未来趋势,实现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管控、地下水水位管控、地下水用途管控、地下水水质管控、机电井数量管控的“五控”管理目标,为领导层行政决策提供现状、趋势等专题业务数据支持。
综合展示一张图基于GIS系统对监测站、监测井、水系图、政区图、水文地质分布图、潜层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图、深层承压水超采区分布图等专题空间信息进行叠加展示,并对空间实体的基础信息、实时信息、整编统计信息、特征值信息、水文地质等信息进行综合查询展示。
结合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基于调查评价获得的水资源量,结合地下水动态变幅,通过模型推算,对各区域的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地下水用水量进行计算,实现对区域下一年的供需水进行平衡分析,为用户提供下一年度供用水情况预测。
通过对地下水水位、埋深、降雨等各维度分析,实现区域地下水埋深等值面绘制、地下水蓄变量分析、降雨频率分析,为用户提供下一年度地下水位趋势预测。
地下水超采区动态管理,实现超采区实时信息管理、分区定期通报、年度治理方案管理、治理措施与反馈分析、机井建设管理、危险等级预测分析等功能。
地下水成果发布管理实现对整个系统所需成果进行后台实时发布及管理。从而提高系统的分析速度及性能。
地下水模型管理实现对地下水补给量分析模型、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模型、地下水用水量算法模型等管理及维护。
节水监管
以水利数据中心为依托,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GIS等技术,统一建设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的节水监管体系,以应用为导向,整合已建成的信息化成果,建设节水监管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节水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节水及行业发展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提升水利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